依法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,讓勞動者勞有所得,是人民法院義不容辭的責任。近日,隆陽區(qū)人民法院蒲縹中心人民法庭秉持司法為民工作理念,以“如我在訴”辦案意識,高效成功化解了26件涉農民工勞務合同糾紛系列案件。
案件背景
多方矛盾交織,權益亟待保障
案件中的七被告分別是保山某工程項目的發(fā)包人、中標人及分包人。農民工楊某某等26人到工地做工,由于該工程層層分包,工程完工后,因工程的發(fā)包方、總承包方、分包方以及具體施工方針對由誰支付勞務工資的問題產生分歧,因索要工資未果,26名農民工相約到法院起訴維護其合法權益。
立案后,考慮到該系列案涉及務工人員眾多,勞務關系復雜,雙方對支付責任主體爭議較大,若處理不當,可能引發(fā)群體性事件,影響當?shù)厣鐣€(wěn)定。為及時維護農民工的權益,蒲縹法庭迅速啟動“涉民生案件綠色通道”,爭取案件及時化解。
調解過程
剛柔并濟,多措并舉促調解
面對面溝通,傾聽訴求,厘清爭議焦點。開庭前期,承辦法官周德深入分析案件情況,準確把握案件矛盾點、痛點,多次下沉涉案項目部,積極和案涉發(fā)包方、承包方溝通,將案件的事理、法理、情理向當事人做詳細解釋,提高當事人對案件調解方式處理的優(yōu)勢、好處,爭取得到各方當事人的互相諒解支持。同時,組織各方當事人到庭,耐心傾聽農民工訴求,逐一核對工資表、結算清單等證據(jù),向被告釋明拖欠勞務費的法律后果,明確各方責任,通過“零距離”對話,緩和對立情緒,為后續(xù)開展調解工作打下基礎。
背對背調解,分化矛盾,尋求利益平衡點。針對被告之間互相推諉的情況,采取“背對背”方式,分別與各承包方、發(fā)包方溝通,釋明拒付或者不按期支付農民工工資的法律后果和執(zhí)行風險,使其認清自身責任。并爭取農民工的理解,勸說在付款期限上適當讓步,尋找雙方平衡點,緩解彼此間的對立情緒,引導雙方以調解方式處理糾紛。
手握手言和,司法溫情,化解干戈為玉帛。最終,功夫不負有心人,通過連續(xù)奮戰(zhàn)近8小時,承辦法官法與情“雙管齊下”,雙方達成調解協(xié)議,被告胡某某承諾分期付清所欠勞務費共計428867元。農民工代表緊握法官的手連聲道謝:“沒想到一天就能解決,心里的石頭終于放下了”。胡某某也向周法官以及26位農民工的理解表示感謝:“解決了我的一個大難題,根據(jù)我的經濟能力進行償還,緩解了很大的壓力,盤活我的企業(yè)。”
法官心得
在法理情中探索最優(yōu)解
群眾等不起,我們慢不得!人民法庭審理的案件大多是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案件,在努力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,積極引導當事人達成和解,能更直接地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,達到徹底解開雙方矛盾和心結的“最優(yōu)解”,這便是我們法官在法治道路上前進的動力。